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它關乎著孩子們的成長和未來。在中小學教育中,一種 “新型體罰” 方式的興起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這種方式既不打也不罵,卻能讓學生聽話,但也引發(fā)了家長們的不同看法。這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中懲戒權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教育中找到尺度與溫度的平衡。

 

河南某學校的教室里,因學生遲到而響起的《小雞恰恰舞》配樂,是 “新型體罰” 的一個縮影。老師讓遲到的學生站在講臺上跳 “網(wǎng)紅舞”,認為這樣既能起到懲罰作用,又能活躍班級氣氛。然而,這種懲罰方式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爭議,家長們的意見呈現(xiàn)兩極分化。有些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值得發(fā)揚,而另一些家長則認為這會打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實際上,這種 “新型體罰” 的出現(xiàn),是老師們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的一種無奈嘗試。如今,許多老師不敢管學生,這已成為教育中的一個可悲現(xiàn)象。正如《三字經(jīng)》中所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育學生是教師的職責,但現(xiàn)在的老師卻面臨著諸多困境。一位老師曾坦言:“現(xiàn)在老師能把書教好就不錯了,育人真的談不上。管吧,凈惹麻煩;不管吧,又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在這種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心態(tài)下,放任學生成為了一種普遍現(xiàn)象。

 

齊齊哈爾的張老師在維持課間秩序時,因糾正學生大聲喧嘩而遭到頂撞和辱罵,最終被免職調離;揚州市江都區(qū)的一位老師因批評擾亂課堂的學生,卻遭遇學生在辦公室的打砸,而學生家長還要求老師道歉并賠償。這些事例讓我們看到,老師在管教學生時,不僅可能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可能面臨家長的指責和學校的處罰。白巖松曾說:“老師對學生有沒有懲罰的權利?如果問老一輩的人,回答一定是必須的,嚴師出高徒!但如果問現(xiàn)在的老師,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哪敢啊!” 當教師懲戒權喪失,學生敬畏之心不存,教育將何去何從?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老師放任不管,對學生來說是最嚴厲的懲罰。記得讀初三時,班主任兼數(shù)學老師因一位女同學在臨近中考時還偷看小說,多次勸說無果后,讓她在教室外站了一節(jié)課。然而,女同學覺得丟了面子,向家長告狀,家長要求老師道歉,甚至提出開除老師、更換班主任的要求。老師無奈道歉后,從此不再管這位女同學,她的成績也一落千丈,最終沒能考上好高中。一位老教師曾說:“孩子在學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績差,也不是經(jīng)常被批評,而是老師不再注視他,他做了什么都不會在意,被老師完全放棄的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絕對是灰暗的。” 現(xiàn)代學校就像一個小社會,孩子們在這里需要熟悉并遵守規(guī)則,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而家長們的行為如果破壞了學校的規(guī)則,將老師置于對立面,只會讓老師越來越不敢管,孩子越來越無法無天,這樣的孩子又怎能有未來呢?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嚴格是對孩子的負責。李天一的例子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他的父母是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和夢鴿,家庭背景良好,但正是父母的溺愛讓他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李天一在學校作威作福,欺負同學,父母卻一味偏袒。他們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聽之任之,最終導致李天一鋃鐺入獄。溺愛從來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害。正如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所說:“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一位班主任分享了他的經(jīng)歷,班里有個學生在叛逆期時上課擾亂課堂、逃課打游戲,他對該學生進行嚴格管教,包括批評、罰站、請家長。幸運的是,學生家長十分認同他的管理方式,積極配合管教。最終,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被 “罵醒” 了。這說明,放縱是害,嚴管是愛,教育絕不能一味對孩子讓步,嚴格管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和保護。

梁啟超先生在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上演講時提出的問題:“請問諸君,為什么進學校?” 發(fā)人深省。學生們回答為了求學問,而梁啟超先生則認為是為了學做人。教育的本質是成人,讓孩子 “成人”,僅靠 “賞識教育” 和 “愛心教育” 是不夠的,還需要 “懲戒教育”。完整的教育需要適當?shù)膽徒?,作為教師,應該在學生成長道路上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做到寬嚴并濟、賞罰有度。

 

為了解決老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的問題,2020 年 12 月 23 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并于 202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該規(guī)則明確了對于違規(guī)違紀學生可以實施懲戒,規(guī)定了教育懲戒的實施范圍和具體措施。例如,學生有故意不完成教學任務要求、不服從教育管理、擾亂課堂秩序等行為時,可以實施教育懲戒。學校和教師可以采取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書面檢討、增加額外教學或班級公益服務任務、教室內站立、課后教導等一般教育懲戒措施;對于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較重或經(jīng)當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學生,可以由學校德育工作負責人予以訓導、承擔校內公益服務任務、安排接受專門的校規(guī)校紀和行為規(guī)則教育、暫?;蛳拗茀⒓有M饧w活動等較重教育懲戒措施;對于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嚴重或影響惡劣的學生,可以給予不超過一周的停課或停學、要求家長在家進行教育管教、由法治副校長或法治輔導員予以訓誡、安排專門課程或教育場所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干預等嚴重教育懲戒措施。同時,規(guī)則也細化了禁止實施的七類不當教育行為,如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強制做不適動作或姿勢以及刻意孤立等間接傷害身體、心理的變相體罰,辱罵或用歧視性、侮辱性言行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等。

總之,懲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愛,還需要有懲戒的手段和嚴格的力量,這樣才能讓孩子既在愛中快樂成長,又能在風雨中變得堅強。希望家長們不要以愛的名義斷送孩子的未來,而是與老師好好配合、溝通,做到嚴慈相濟,關愛與嚴格并重,共同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找到尺度與溫度的平衡,讓教育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孩子成長的沃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有責任感、有擔當、能夠適應社會的未來棟梁。
本站分享的資源均通過網(wǎng)絡等公共合法渠道獲得,版權屬于出版機構或原作者,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資源為電子載體,傳播分享僅限于家庭使用或交流心得、參考和輔助購買決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業(yè)行為中使用,如原作者認為侵權請即刻通知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