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止一位家長向我袒露困惑:

很想讓孩子學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比如說預習、或者是改錯題,但是孩子就是不接受,怎樣讓他接受;

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不盡如人意,該怎么使勁才能讓學習好起來;

孩子與人相處方面有很多問題,家長對這方面管的比較細致;

還有的家長問題是,孩子學習不能專注…

在我看來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問題,就是父母在生活中對于孩子的控制,或者說叫,高控制。

本次從真自體和假自體這個概念聊起。理解真自體和假自體,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知道應該怎么做。

1.什么是真自體、假自體?

真自體和假自體是心理學里的概念,它們對于我們理解生活中的“管”實在是太重要了,因此我盡量用簡單通俗的語言給大家闡釋一下。

我用的語言不太嚴謹準確,但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做了簡化。

簡單點說:真自體,是你感覺到真實活著的自我;假自體,是你根據(jù)外界指令要求去做的自我。

說通俗一點,真自體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假自體是別人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其實真自體和假自體,它們都是自我人格的組成、側(cè)面或者不同的組成部分。每個人人格特質(zhì)中,都有這兩個部分,而且在生活中是混合體。

意識到孩子的人格自我,是兩種自體呈現(xiàn),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清晰的答案。

比如孩子的“叛逆期”有多長?其實,從兩歲到100歲都是。“叛逆”就是孩子的真自體在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從一歲半開始有自我意識之后,孩子就進入了“叛逆期”。

青春期是第2波“叛逆期”的高潮。很多父母常常感覺:這兩年是孩子的叛逆期,過去就好了。但從真自體的角度就知道,孩子的“叛逆期”結(jié)束不了。

為什么?因為“叛逆期”才是他真正成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有生命、有情感、有自我感受的一個活人,自我意識部分就是他的真自體。

熱了要脫衣服,冷了要穿衣服,我現(xiàn)在不想吃飯,我現(xiàn)在要出去跑步,這些都是他真自體的成長,這是一個自我誕生的過程。

我們會在學齡前和孩子有大量的對抗,用指令去控制孩子。有時候父母會希望孩子像游戲里的機器人一樣聽指令:來,吃飯;來,讀書;來,刷牙。

確實有這樣的孩子,可能在早期比較愿意接受父母的指令,但在孩子的生命成長階段中,他早晚會有真自我的覺醒和真自體的欲望。

孩子第1波最容易找到真自體的萌生,是在幼兒時期,有些孩子可能進入“我一直是真自體主導”的人生,對于父母和外界給的指令壓根就不在乎。父母對這樣的孩子非常頭疼,控制不住孩子,他就是一個野生狀態(tài)。

還有一種情況是,兒時比較接受指令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爆發(fā)出很多叛逆,父母會接受不了,覺得“乖孩子怎么突然變壞了”。

其實不是孩子變壞了,只是孩子的真自體茁壯生長的時間比較晚。

每個人在一生都要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不是“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只是他推遲了真自體抗爭的年齡。

2.按照假自體發(fā)展,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

如果長期按照假 自體成長,會在不同的階段出現(xiàn) 不同的問題。

比如說孩子現(xiàn)在不想吃飯想畫畫,但是他知道父母和長輩都希望他準時準點坐在桌邊吃飯,他會覺得做一個父母和長輩心中的乖孩子,就應該準時過來吃飯。

如果孩子長期、一直按照外界的指令要求和期待去完成所有行為,會出現(xiàn)的最大的情況就是到真自體的功能弱化和萎縮。

如果孩子的真自體已經(jīng)沒有感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按照父母的指令上到大學,就會出現(xiàn)很多心理學家所說的“空心人癥”。

他仍然能機械式的完成學習。

但你問他想要什么?不知道;你問他這件事你想怎么辦?不知道;你喜歡什么?不知道;你想過什么樣的人生?不知道;你覺得這個事怎么做才好呢?不知道。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如果外界給孩子各種指令和要求非常強,“來,你做數(shù)學;來,你按我的方法讀英語;來,你玩十分鐘;來,現(xiàn)在看這本書”,孩子心里有感覺他就會痛苦,只有變得麻木和無感,他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些指令。

長時間在空心病的狀態(tài)下,按照假自體生活,就是各種慢性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來源。

我經(jīng)常會說,怎么養(yǎng)生會讓自己身體好?其實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身心愉快,把真自體活出來,活出一種自在的狀態(tài)。

如果說假自體很強大,但內(nèi)在還有一些真自體,就會有出現(xiàn)非常多的內(nèi)耗狀態(tài),這對人身心都會很有影響。

活出真自體,還能活得好,這叫自我實現(xiàn)。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3.父母容易陷入的邏輯誤區(qū)

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有一個思維慣性是,“我覺得,你如果這樣做會更好;為了要這個更好的結(jié)果,因此我希望你按我說的去做”。

“我給你一套好的學習方法,按照我的方法去學習,你考試成績就會好?!边@是我們?nèi)粘I钪凶畛R姷囊环N邏輯。

父母進入了這樣的思考邏輯之后就會非常關(guān)注:

第一,我的方法和指令是不是好的、對的?

第二,我的方法和指令有沒有忠實有效的落地執(zhí)行;

這實際是一個非常計算機指令式的邏輯:我輸入一個程序,你得按這個程序運行,出現(xiàn)一個我想要的結(jié)果。

但這種邏輯會導致一個什么問題?

如果結(jié)果不如預期,例如孩子的成績不好,父母第一反應就會想:“到底是我的方法有問題,還是你的執(zhí)行有問題?”就會一直優(yōu)化自己的程序和孩子的執(zhí)行。

這樣一來,父母的管控就更多了,相當于是不斷給自己的程序加補丁、加指令:以前只要求孩子寫作業(yè),現(xiàn)在不僅要求寫作業(yè),還要按照我的節(jié)奏寫,按照我的方法去寫,下一步還得要求你按照我的思路寫,你得這樣記筆記,你應該這樣寫復習思維導圖。

檢查的節(jié)點也多了,每個內(nèi)容和步驟都得檢查,就像是程序員不斷測試。

第2步就是執(zhí)行,如果我的方法沒問題,那就是你的執(zhí)行不好,然后優(yōu)化孩子的執(zhí)行,要么打孩子,要么一直不停勸,用各種方式把你弄服了,按照我這個去做了,讓孩子屈從父母。

當父母陷入了這樣的“程序-執(zhí)行”邏輯之后,就會進入不停優(yōu)化程序的循環(huán),尋找其他人更多方法借鑒,不停改進程序。

這有什么問題呢?最大的問題是:孩子不是AI,不是你按下“run”就執(zhí)行的計算機。

孩子是有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活人,他們對執(zhí)行程序是有不舒服感覺的。我接下來就說一下,當孩子對于執(zhí)行程序有抵觸和痛苦,會發(fā)生什么。

4.當孩子抵觸父母的控制,會發(fā)生什么?

這里面有一個很關(guān)鍵的點,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或者忽略了:孩子有時學習成績不好,是他潛意識里制造的結(jié)果。

當孩子不愿意去執(zhí)行程序,他會有好多防御措施:一種叫做消極抵抗,你讓我寫什么我就寫了,你讓我坐著我就坐著,你讓我看書我就看書,反正我不會。

因為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干,他就不會用自己腦海里的智力資源,去主動學習,只是在被動執(zhí)行。

第二種是,孩子會通過成績不好,來讓父母放棄掉這套程序。可能孩子都沒意識到自己是這么想的,但是潛意識會推動他這么做。

潛意識的邏輯是:我按你的程序做了,但是結(jié)果不好,就證明你的程序不對,你就可以放棄了吧。

但孩子往往低估了父母作為“程序員”的執(zhí)拗,很少有父母看到自己的這個方法不好用會放棄,只會變本加厲地加碼,這個方法不行就兩個,兩個方法不行三個,業(yè)余時間輔導你不行我把工作都辭了撲在你身上。

父母就像一個焦躁地進入躁狂狀態(tài)的程序員,看到自己的程序run不出一個好的結(jié)果,就廢寢忘食地修改程序。

可是孩子作為一個精神主體,不會心甘情愿地去執(zhí)行。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高控制欲家長的孩子,長大以后的人生貌似每一步都做了,但還是活不好。

第三種抵抗方式就是各種直接抵抗,小學的孩子抵抗不過,到了青春期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能抵抗的時候,就開始抵抗:把房間門鎖上,你就進不來了;你說什么我就吵架反駁;你讓我做,我就跟你對著干,這叫做直接抵抗。

還有第四種是逃避抵抗,就是去玩游戲。因為游戲是唯一一個他說了算的地方,他依賴于虛擬世界里的掌控感,這是他僅有的能感覺到掌控感的領(lǐng)域。

所以有的時候,你會看到有些孩子玩游戲也沒那么快樂,在游戲里也累到快吐了,可他還是不愿意出來,因為他不愿意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會讓他產(chǎn)生無力感。

如果孩子平時的日常生活是他自己安排的,他的真自體比較蓬勃強大,他玩著玩著就會想起來“唉呀壞了,我今天還要干一個什么什么事,趕緊關(guān)了,我下線了,我還要干什么什么事”。

第五種可能性就是,如果孩子一直是假自體學習,會經(jīng)常魂飛天外。

有創(chuàng)傷經(jīng)歷的人會知道,當你遭遇到很嚴重創(chuàng)傷的時候,有一種心理保護機制,讓你自己魂飛天外,這也是人的精神意識上面的一個能力,當關(guān)注點跑到天外去了,這個肉體跟我沒什么關(guān)系,就能減少很多的痛苦。

所以孩子會用解離的方式來自我保護,父母在旁邊指導自己的學習,自己感覺到痛苦,魂就跑了,剩下一具軀體讓父母指導學習,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種來源。父母因此得出結(jié)論: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明明在這說得很清楚,他根本沒有專心聽。

 

 

總結(jié)起來,長期按照假自體發(fā)展,會出各種各樣問題:

第一種:消極抵抗;

第二種:隱形抵抗,潛意識用糟糕的成績證明父母是錯的;

第三種:直接抵抗,表現(xiàn)為青春期的暴力叛逆,和父母決裂、直接對抗;

第四種:逃避,常常表現(xiàn)為沉浸到其他娛樂游戲里無法自拔;

第五種:解離,魂飛天外,貌似乖乖,其實心沒在這;

還有最后一種:假自體運行自如,長期壓抑真自體,但最后反彈爆發(fā),這是最危險的一種。

這樣的人要么一輩子沒問題,要么會做出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比如殺了媽媽的北大學子吳謝宇。

并不是說他是惡人,而是他被壓抑了太久自我感受性的東西,欲望的東西出來了,你會看到他的性欲和金錢欲的覺醒,導致他感受性自我的覺醒。這時他非常憎恨他的假自體,想把假自體的一切都給切碎,其中就包括假自體的來源——母親。

5.問題的答案,在孩子自己心里

總體而言,當父母看不見孩子真自體的存在,長期有意識地忽視、壓制孩子真自體的存在,越有可能導致各種學習問題。

平時生活中父母經(jīng)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去找原因,而是到處去找解決方案:景芳老師,數(shù)學怎么學?語文怎么學?英語怎么學?

我說你問孩子呀,他說孩子不知道。

這就是問題所在:怎么學的策略,本來應該是孩子自己尋找,孩子不尋找,家長找策略,就會導致問題。

一旦有這樣的現(xiàn)象要警醒自己,讓自己stop。如何學習這件事應該是孩子真自體的事情,你應該幫他,而不是把這個任務給到你自己。

作為一個“程序員”天天編孩子的“學習程序”,本身就是一種不對。

遇到問題不去找深層原理,而去找外面的專家給你改程序,這就是第二重不對。

你把多重的控制、錯誤的程序安插到孩子身上,孩子只能會越逃越遠。

改變,沒那么難。你只需要換一個角度,遇到問題去探究深層原因,很多障礙往往迎刃而解。

本站分享的資源均通過網(wǎng)絡(luò)等公共合法渠道獲得,版權(quán)屬于出版機構(gòu)或原作者,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資源為電子載體,傳播分享僅限于家庭使用或交流心得、參考和輔助購買決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業(yè)行為中使用,如原作者認為侵權(quán)請即刻通知本站刪除。